Day 03 : 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建立知识连结网路来活用笔记

前言

在 《Day 01 : 导言 - 知识是如何形成的?》 与 《Day 02 : 你所知道的「笔记工具」,早就演化成不同的物种》 我说明了「知识」形成的理论,并且解释了使用 Obsidian 的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连结」。

每个人的专业知识,都是脑中的片段资讯相互连结的结果。因此要将 Obsidian 用得好,我们必须先了解如何连结笔记中的资讯内容。

那该如何有效的连结笔记中的资讯呢?这就要说到「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的崛起了。

大约2020年初,台湾的知识社群上突然都在讨论「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一开始我认为这个方法可能也是跟「康乃尔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等类似,只是在一页 A4 纸上使用不同格式来写笔记。

在看完「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 by David B. Clear」後我发现自己错了,对於此笔记法的认知应该改成:

如果说「康乃尔笔记法」、「麦肯锡笔记法」是笔记工具箱的工具,那「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使用笔记工具箱的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套方法吧!

一、「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的由来

社会学家 Niklas Luhmann 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出版了超过70本着作、400篇的学术论文,主题横跨了多个领域包含社会学、生物学、数学、模控学、电脑科学,这些着作在当时(20世纪)学术界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什麽 Luhmann 会这麽多产呢?我想原因你也猜到了,因为他使用了「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由德国社会学家Niklas Luhmann发明的方法,在德语中Zettel是卡片/笔记/纸条的意思,而 Kasten则是盒子/箱子的意思,合并起来就是卡片盒笔记法。

这个方法之所以为这麽有效,关键在於笔记与笔记之间的「连结」。

笔记 + 箱子 = ZettelKasten,Image courtesy of the author (CC BY-SA 4.0)

Luhmnn的方法是这样的,当他有一个点子时会立刻写在一张新的纸条/卡片上(下方均卡片来说明),这张卡片通常会有点子关键字、阐述点子的内容、用来说明点子的范例。

例如:卡片盒笔记法/在卡片上加入索引并建立笔记连结/社会学与生物学。在每一张卡片上会写上与此笔记相关卡片的索引编号,例如1.点子A与1/1点子D,下方为示意图。

Image courtesy of the author (CC BY-SA 4.0)

二、传统笔记法的局限性

我们在写笔记时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线性(linear)撰写,如果是横条笔记本就从左上逐步写到右下,但这种笔记法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重复被利用。

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我们看了一本关於「如何做笔记」的书并且在笔记本写完笔记,3个月後我们看到另一本关於「如何学习」的书时,我们未必会记起这篇「如何做笔记」的笔记,虽然这两者之间可能有关联,但我们却很难建立连结。

有一派人的做法是建立资料夹 (folder),将相关的笔记全部丢到资料夹整理,例如叫做「学习」的资料夹就包含了「如何做笔记」与「如何学习」的笔记。这个方法在初期还算堪用,但不久後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 一则笔记可能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但却只能被分在一个资料夹中。

Image courtesy of the author (CC BY-SA 4.0)

有另一群聪明的人马上想到,我们可以使用标签(tag)来解决问题,一则记事可以同时有两个以上的标签,这样一则笔记就可以同时被分类成多个主题了。标签帮助我们解决笔记定位的问题。

Image courtesy of the author (CC BY-SA 4.0)

但好景不长,随着笔记的数量开始增多,新的问题出现了!现在有上百个标签存在,每则笔记可能通常有5个以上的标签,我怎麽知道每则笔记之间的关联呢?

不论是「资料夹(folder)」或「标签(tag)」都无法解决笔记数量上升後产生的问题。这就像 Google 的搜寻结果是一则则的笔记,但今天我们使用「资料夹(folder)」或「标签(tag)」进行管理,使用者只能到分类资料夹或标签中一个个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这听起来就让人非常抓狂!

这也是为什麽 Google 搜寻引擎其实是将一篇篇的网页建立索引与连结,当使用者输入关键字时Google依据相关性返回最匹配的结果网页。

世界上的网页、人类脑中的神经都是透过「网状」来进行连结,要管理巨量的知识就必须依靠「网状连结」。

三、「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的优点

卡片盒笔记法实践了网状连结的精神,Luhmann在建立一张新的卡片时,都会翻开他的盒子找找看有没有相关的笔记是有关联的,如果有就将该张卡片的索引写到新的卡片上,之後若是看到同张卡片时就可以透过索引找到其他相关的卡片。

下方这段影片说明Luhmann的笔记方式:

你没看错,Luhmann真的是用手写的方式将一张张的卡片建立连结!其实这个做法在近几年很红的「子弹笔记法 」也有相似的概念,但子弹笔记法较着重在笔记本页与页(Page and page)之间的连结,笔记还是局限在「笔记本」这个框架中。

卡片盒笔记法则完全打破「框架、组织」的局限性,甚至强调别把笔记使用有组织的方式整理,在卡片盒笔记法中没有哪一篇笔记是享有特权位置的(there are no privileged positions)。

四、「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的原则

国外研究「卡片盒笔记法」的专家与粉丝,给予新手 12 个使用原则:

  1. 原子化:一则记事只记录一件事情 (one note should contain one idea and one idea only)。
  2. 独立性:一则记事即使独立也能够被看懂,意味者每一则记事都可以被单独移动、处理、与其它记事合并。
  3. 建立连结:每产生一则笔记都必须要和原笔记进行连结。
  4. 注解连结:连结笔记时都要写为什麽要连结这则笔记。
  5. 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则笔记,不要单纯复制贴上。
  6. 记下资料源:避免侵权与知道这则笔记是哪里来的。
  7. 自我想法:在卡片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8. 别担心结构化问题:卡片盒笔记法的宗旨就是打破制式结构。
  9. 加入连结页:让相连的笔记可以透过自己的思路串接成一篇短文。
  10. 加入总目录页:让相连的笔记有Epic(总目录)的位置可以参考。
  11. 不要删除旧笔记:相反地,用连结笔记将旧笔记连结到新笔记,并且说明什麽旧笔记不好。
  12. 尽情地加入笔记。
    一开始看到这些原则难免头昏眼花,但我觉得这些原则跟软件工程师在写程序时遵循的原则非常相似,例如「原子化」、「独立性」…等。

有没有感觉这样子做笔记,就像在写程序一样!

一则笔记只写一个想法、一个程序Function只做一件事情,当笔记与笔记之间是彼此独立时,在进行管理上会变得相对单纯。

五、总结

这篇文章中简述了「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的由来与核心精神,就算看完文章後你不打算使用此笔记方法,我认为方法中的原则是值得借鉴与应用在自己的笔记法上。

如果整篇文章要我只摘录一句重点,那就是:建立笔记之间的连结!

至於「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该如何实做呢?你可以像 Luhmann 真的使用卡片与柜子 ; 又或是使用自己熟悉的数位笔记工具,例如 Evernote, Notion 的「建立连结」功能。

接下来的文章,我将会分享使用 Obsidian 实作「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的方法。


有兴趣阅读更多「卡片盒笔记法」的人,欢迎来 PM 的生产力工具箱 看看 !


<<:  Day 3. Pre-Start × WYSIWYG × contenteditable

>>:  大共享时代系列_002_共享美食资讯

Day9 - 读 Concurrency is not Parallelism - Rob Pike (四)

续上篇 Day8 - 读 Concurrency is not Parallelism - Rob ...

Day38 ATT&CK for ICS - Impact(4)

T0831 Manipulation of Control 攻击者针对工控环境中的设备进行控制,主要...

虾皮串接实作笔记-Access Token

前言 目标:串接虾皮订单、标签资讯,目前串接虾皮 OpenAPI 2.0 版本,串接手册 串接步骤:...

DAY5-EXCEL统计分析:认识连续型机率

连续型机率 连续型机率的随机变数介於一个区间之间,而在某一特定区间内发生的机率皆相同,则此特定区间外...

Python - Python3 虚拟环境参考笔记

Python - Python3 虚拟环境参考笔记 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架设 Django 开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