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焦啦!结论与展望(二):铁人赛、正体中文科技写作与杂谈

铁人赛

这是一场疯狂的知识盛宴。有别於第一日提出的特别关注系列清单,今天我则会列出直到最後一天我都还相当有印象的系列文;并且,这些系列文,笔者都有达成一半以上的阅读率。

主动发起这个结尾的整理,也是希望抛砖引玉,建议主办单位适度导入一些铁人之间的互评机制,或许比起一个人自言自语,会让人成长更多?不需要做到像研讨会论文那样匿名同侪审查;笔者在这一届与其它铁人文作者进行许多互动,对於自我成长来说成果丰硕。

晶心壮士们

这两位铁人,int10hycliang 都是晶心软件研发处 Linux 组的夥伴,行政上直属於笔者,但应该不是因为职权之压迫才参赛的。两人都是开始报名前不久才被说服加入这次的铁人赛团体,赛会期间大部分的日子也都维持一天一篇的步调,想必很是操劳。辛苦了两位!我们之後揪个晶心壮士庆功宴吧!

Port Alpine Linux to open source RISC-V platform

这是个适合有发行版开发经验者阅读的系列文。Open source RISC-V platform 本身甚至蕴含开源硬体的概念,而比较成熟的开源 RISC-V 实作以 32 位元系统为主,所以系列文规划之初是想要将移植完的 RISC-V 32-bit Alpine 运行在 FPGA 上为目标。前十天的节奏比较适合略有概念的人切入,因为 int10h 解释了 musl C 函式库与 LiteX/VexRiscv 开源硬体。

但由於无法容纳浮点数单元的硬体限制问题,中间的十天切入 Alpine 移植,也就真正让接下来的本系列成为真正的大型黑客松纪录。在 bootstrap 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简述大型的 Linux 发行版的流程,一方面亲自实践,展示出 Alpine 的风格。期间也带出许多移植的顾虑,比方说 Linux ABI 的调整,就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重点。当然,黑客松也不免遇到乱流,整个移植的时程就拖入最後十篇。而终於在前几天,看到了运行起来的版本。

以结果来说,int10h 夥伴在这届铁人赛展示的出道首系列,呼应了他的 ID 的由来。他以自己的基础与知识,跨越了重重抽象层之後,做出一个系统运行的展示。这个展示,在平常由商业公司的发行版服务的人眼中,看起来或许相当朴实无华,但这就是浪漫。

阅读 Linux Kernel 文件

这是初阶到进阶皆宜的一个系列。各个 Kernel 先进整这些文件,本意也是希望能够提供所有人足够清晰的整体图像。除了最一开始几篇 RISC-V 相关,後面则比较适合说是以记忆体为主轴。陆续经历 TLB/Cache、物理记忆体模型、High Memory、HMM 和页面迁移,紮实地累积。

每天以翻译为主,自己的心得对照为辅,天天压线的日子也是让队友们都心惊胆跳。我相信 ycliang 即使经过了这些记忆体机制文件的阅读与翻译,理解上应该还是有模糊之处,但只要现在留点印象,之後与程序码、运行时的行为对照,就会相当有实感了。事实上我也相当感谢 ycliang 能够藉这个机会累积文本,让不限於组内的其它 Linux 开发者有个参考。

IT 管理

这届铁人赛,笔者收获最多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在管理面。如前述,笔者带领一个 10 人以上的团队,时不时茫然而无力。所以,实在是很庆幸,有这麽多前辈愿意分享管理心法。比起那些精美的书籍或是包装过的课程,这些系列文更有亲近感,对於笔者的留言也能获得作者直接回应,实在是难得的好机会。

恐怖的是,这个主题只有 37 篇,冠军优选奖落谁家?看来评审们也要大伤脑筋了。

笔者没有列出的系列,不代表就劣於笔者列出的,以下其余主题亦同。

笔者依检索顺序排列,不代表优劣;若笔者心中另有量尺,会在该系列中特别提出。以下其余主题亦同。

人人有功练的典藏知识分享

竹风之翼大大的文笔平易近人,又能旁徵博引,整个系列非常容易阅读。去年的文明的进程系列也是大格局之作,但因为笔者去年没有参赛,少了关注,到今年搜寻作者的其余作品,才发现这麽有趣的系列。原来作者有历史背景,难怪文章里面自带时空脉络。

回到知识管理本身,实在相当有共鸣,尤其是作者举过的其中一例:大航海时代的繁盛,其实是来自马可波罗东游记(因),以及整个航海概念共应链上的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各行各业的知识集结起来,才有可能塑造一整个时代的产业样貌。

也值得反省的是,虽然现在我们都有数位工具、开源的知识分享平台,但在私人企业内却未必能够良好的弥补单位之间的知识差距,甚至有时候连单位内部本身的传承也未必能嘉惠自这些工具。

初阶主管求生指南

笔者任管理职刚满两年,所以当然是符合这个系列的目标受众。作者华叔大大引导新手主管如何进行团队系统设计,在系列後半更是提供大量对话方法,甚至还分享有血有肉的实例,而不是打高空又报喜不报忧的管理教条。结尾数篇则有更针对 Scrum master 的内容,但笔者身处系统软件之中,未曾经历过这些敏捷实践,就比较难有共鸣。

最为受用的是张力分析一文,笔者从这里认识到张力-舒缓分析工具,从中获得的启示则是,虽然晶心软件部门上下之间没有威权感很轻松也好沟通,但我们面对这种张力,也就是作者说的禅机出现之时,却通常很难成功跳脱暂态舒缓的回圈并实质改良系统。也许适度导入这个新的模型会有所帮助。

迈向 Tech Leader 的成长之路

作者 small2kuo 大大在这个系列中每天分享一则影片,并提出个人的心得,还有经验与之对照。笔者都会趁错字订正的机会与作者互动,并获得笔当日贴文更多的回馈。

若我是评审的话,我应该会想要给这系列的作者最高分。我的量尺是资讯量与实例的具体程度,而本系列作者提供的实例或许不那麽系统化,以量来讲也仅占每日的文章後半三四成,但是引介 LeadDev 这个频道、并每天收集影片懒人包,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是加分的关键。

笔者由於接触不多,所以也不是那麽确定,但国内正规的管理训练管道的教练或是管理书籍,常常有在推荐这个频道吗?感觉是如此理所当然,但不知道的人就少了这一个充满洞见的领导者知识库。我最感谢作者这个系列文的原因也在此。

做个科技新创项目吧!

虽然上一节是我心中的 IT 管理主题第一,但如果笔者今天是真的想要靠自己的点子赚钱并开始招兵买马、而不是像现在刚从工程师跨足技术管理,那麽也许第一就会转为作者 KK 大大的这篇了吧。

当然,吹着西方的开放之风,笔者也不是没有听说过创业圈的开放程度:有点子时不能闭门造车,而是应该提出来互相激荡,比拼执行面之类的。这个系列给人的感觉也正是如此,总给人一种,创业都已经那麽辛苦了,为什麽作者愿意冒着被後人超车的风险,分享这些创业当中的心路历程与技术重点呢?

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笔者并没有研究过创业相关的东西,所以不太懂得区分创业路上真正重要的东西与真的分享出来了也没关系的东西。可是,作者在这个系列当中整理的资讯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如何斜杠成为一位解决方案架构师?你必须具备的实战指南书

这个系列,笔者天天拜读,但 20 天前後突然间纳闷,为什麽好像一阵子没有看到更新了?结果除了断赛之外,作者还将原本已经发出的 15 篇文全数删掉了,实在是惋惜之极。

30天菜鸟主管养成计划

Bernard 大大这个系列是在自我挑战组,但是笔者认为其精彩度完全可以参加 IT 管理主题。

系列中也涵盖一连串经典的管理议题,故事、团队文化、时间等等;我最敬佩这个作者的地方在於,看起来他的管理技术成长的地方本来不在国内,但是撰写这些相当抽象的主题之时,却非常具体。

另外,追踪这个作者另有两个收获。一是,藉这个机会才第一次知道作者本人的 Alpha Camp 团队以及他们提供的服务。二是,作者去年铁人文,访问了许多工程师或是前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原因。

专案/团队管理的无字天书

作者 fat0227 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每两三篇当中就有一篇引用圣经做结,让人可以感受到经典的智慧。由於我的直属经理也是教徒,所以大概可以想像,与这种体系的领导者相处的情况。

受用最深的是系列初期的团队经营这一篇。刚好笔者的团队也不能说流动率很低,所以参考这篇的话,应该就能系统化地常常保持新人与资深夥伴之间的良性互动。

Modern Web

除了 IT 管理之外的章节,笔者大多是简单浏览过而已,因此这里记述的是特别有追踪的几则系列。

golang後端入门分享

之所以追踪这篇,是因为笔者从来也不是一个正规的 Golang 开发者,比较多的经验甚至是也不在 amd64 上面,所以想要观摩一下其他先进。作者 JC77 花了前 20 天的篇幅讲解 Golang 的基础,对於新手应该是有帮助的;後面数日则开始切题,作为网路後端用例参考,应该不错。

你阿嬷成为网页前端工程师的第一步

作者 logos50607 文笔幽默风趣,由浅入深,HTML + Javascript + CSS 都有介绍出其基础的感觉。

如何在网页中绘制 3D 场景?从 WebGL 的基础开始说起

笔者先前学了一些 OpenGL 的皮毛,所以学习这个系列刚好可以知道,如果要在网页上获得类似的效果,应该如何使用 WebGL。作者 PastLeo 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图学观念到最後荡漾的海天相映,实在是完整且精彩的一个系列。我虽然完全是个现代网页技术的外行人,但我非常看好这个系列得奖。

後疫情时代的 WebRTC 微学习

作者 Nick Yu 这个系列介绍了 WebRTC 技术背後的数个协定组合,然後开始以各个 Demo 展示相关的功能如何实作并使用。说是微学习实在是太客气了。

Software Development

笔者将 Hoddarla 专案报名在这个组别,其实总是有点格格不入之感,和往年的经验大致相同。系统软件的声势实在是没有壮大到能够获得主办单位开设一个组,但若报名自我挑战又无缘争取更多荣耀,也说不上是行动装置开发。

全端工程师生存笔记

作者 宝宝出头天 在整个系列文的安排当中,前九篇以大局观切入职涯主题,包含履历的持续整理精进、理解自己的价值、分辨公司的好坏等等;後续篇章更是直接针对全端工程师的面试主题,呈现出一篇又一篇紮实的技术重点。

如果有明确的相关需求,一定要拜读的一篇。事实上,笔者认为主办单位的评审,应该也会给予这个系列极高的评价吧!

Hey! Go Design Patterns

笔者日常接触的通常都是一些已经发展很久的系统软件,由於它们的一些核心架构都已经形成,所以往往设计模式什麽的议题也轮不到我这种後辈在思考。但是作者 脏桶子 York Lin 这篇确实勾起人的兴趣。

针对 Golang 简洁的并发程序支援,作者探讨 23 种(连载中)经典设计模式,值得一看。

Security

一起资安入门 -- picoCTF 探索与解题

作者 catkitchen721 真的是由浅入深在介绍抢旗的资安训练怎麽玩,一开始甚至是从基本的 Linux 指令切入的,相当可以用来推荐新手入门。

我想学渗透测试喵喵喵喵!!!!

作者 StevenMeow 以一天解一题 Try Hack MeHack the Box,虽然分享了许多渗透测试的门道,但是对於门外汉来说还是不免雾里看花。而且也是以 Windows 为主,但笔者应该不会再跟 Windows 系统有什麽瓜葛。

这个系列应该会被笔者当作是日後有需要再回来参考的类型吧。

Mobile Development

我的怨念齐天高 之「为什麽我的专案死掉了!」

在这个杂讯时代,关注成功者的故事容易习惯接受他们的视角,进而被喂养成为生存者偏误的信徒;失败者的故事就完全没这个问题了,我们总是应该要能够从自己与他人的失败中领悟一些事情才对。作者 tw_hsu 的出发点就是如此,分享行动专案中可能失败的多种原因,并提出自己的领悟。

但实在很可惜,这个系列没有完成到最後。但这 20 天当中的开发、团队文化、沟通、维护相关的反模式,也都值得团队管理者思考。

如何用下班时间开发App经营副业

作者 ggwu 分享自己的副业 SaaS APP 之余,也连带展示许多行动装置 APP 创业所需要的资源,最现实最功利的角度来说,这个系列在这方面提供了莫大的资源窗口。精神面上,这个系列也分享了许多作者在正职与副业之间拉扯,到现在以 APP 本身的事业为主、但欲寻求可追寻的另外一个极点的拉扯。

这也是创业家的第一手心路历程,感谢作者分享。

自我挑战

快乐社畜路:毕业後的後端开发求职准备

就软件业面试的主题,作者 yichin 从履历准备、刷题的主要题型(以资料结构分类)、到面试要点,非常精彩。虽然因为在自我挑战组而无缘徵奖,但以冲击力来讲,作者的这个系列绝对能够帮助非常多资讯人,无论是学生或是考虑转职者。

笔者身在半导体业做系统软件,其实对於刷题没有太大需求,也不会特别偏好有刷题的求职者,但是毕竟软件是全球显学,刷题也因此就是这个时代的新科举。有志於此的读者,大可循着这个路标前进。

工程师太师了

作者 社长 呈现的资讯人短篇漫画,轻松有趣。笔者有分享给自己同在资讯领域的大学友人,但每个人的笑点好像都不太一样。

不过,仍然非常有趣!希望作者继续努力,明年也能继续在文海中,看到漫画这种不一样的载体。

当你凝视linux, linux也在凝视你

虽然笔者的日常业务都在 Linux 上打转,但还是必须很谦卑地说,有些基本功的部份,很感谢作者 chengchen 在这个系列当中的整理。虽然有几篇看起来碍於步调或是时间不足而尚有未完成的感觉,但这个系列对稍有经验的核心开发者补完基本功也是很有帮助的。

无人机与树莓派的相遇 Linux不只是过客

实在很可惜作者 haward79 并没有完成这一个系列。我相信很多邦友都对无人机或是四轴控制有兴趣的。

其它

这个篇章介绍一下除了笔者团队之外,其余提到 RISC-V 的系列文。

猴子都写得出来的 RISC-V CPU Emulator

作者 hsufit 使用 SystemC 撰写 RISC-V 模拟器。作者刚完结指令的部份,而正开始开发辅助功能不久。说到模拟器,笔者先前接触过 Spike 与公司产品 AndeSim,但确实是没有看过模拟器内部的模样,感谢作者分享相关的知识。

微自干的作业系统轻旅行

作者 EN 统整他在 AwesomeCS 的资料再加以呈现。这个系列的前十篇当中介绍了许多资讯工程的基础概念;中段前半则介绍 RISC-V 的基础;中段後半是相关的工具如 git 或 makefile;後段则开始切题,也就是自干作业系统的部份。

推荐这个系列给予想要入门作业系统概念的读者参考!

杂谈

正体中文科技写作

我不确定尊敬的主办单位 ITHOME 是否有意识到,自己经营的社群(包含铁人赛)已经是正体中文科技写作的最後堡垒了?

虽说主办单位由上而下地提供平台与奖励方法,甚至是透明度不高的评审制度,但这个活动的主体无疑是由下而上的社群能量;人们以自己的概念与语汇去描绘当前的时空切片里面的科技地图的样貌,有些人偏重方法,有些人呈现概念,是一个非常立体且又充满生命力的活动。

在这之中,其实所有铁人都有相同的困境,那就是我们缺乏一个关键的队友:正体中文科技词汇的维护者。不少系列文都会在翻译的时候附带解释,如:「我将 xxx 翻译成 yyy,如果不恰当再请读者指正」、「虽然 xxx 听起来像是对岸翻译,可是我觉得翻译得很恰当所以...」、「xxx 实在不知道怎麽翻,所以之後都保留英文」、「xxx 翻译成 yyy 是我自己的翻译」、... 但为什麽我们需要这样?不应如此。

笔者在 Hoddarla 系列当中明说,我希望使用最标准的字词来撰写,因此我参考国家教育研究院的科技翻译;然而,经过这次的尝试,我必须说我感到非常失望。我了解该单位想必已经尽了所有能够支配的努力,但我想那显然是很不够的。本节,笔者将我流地、僭越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最主要的因素:弱势典范的悲哀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先以类比来说,很接近一个人类学或是考古学的现场,那就是现代智人(我们 Homo Sapiens)消灭尼安得塔人的过程。尽管两造都具有足够的智慧,也都使用工具与认知能力发展文明,但也许因为某些尚未明了(但有部份学说与假说)的历史事件,造成前者的优势逐渐压过後者,产生无法扭转的历史轨迹之移转。我想要类比於被消灭的尼安得塔人的就是汉字与汉文书写;而类比於後来欣欣向荣而支配地球的,是继承希腊罗马文明以降的拉丁文地位的英文。

资讯科技的大爆炸,时间上发生在英文所主导的时代,空间上也发生在西方国家。相对之下,尽管汉语汉文字曾经能够扮演东亚地区的拉丁文的角色(注:可参考汉字世界の地平: 私たちにとって文字とは何か)一书,但随着越南与韩国的退出,随着中国走出自己的路,随着日本年轻族群的不重视,汉字的通用性仍然在西风东渐之下慢慢消亡。

用一个更接近资讯人的类比来讲,就是原本有各式各样的私有规格在西元元年前後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欧亚大陆的西半边流窜;秦帝国时期有一个谋略家以其影响力推动工业标准,企图统一这些私有规格,而他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小篆。後来,这个工业标准有一些更版,大致上随着当时的书写工具流变,形象上有隶有楷,但总之表意的功能是持续沿袭,乃至於朝鲜、日本、越南、冲绳、马来西亚,都有过这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建立於其上的知识体系的足迹。

这套知识体系也不是没有遇过问题。19 世纪末,德先生赛先生强势入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德先生被称作「民主」、赛先生被称作「科学」,这些如今理所当然的译名,却非出自把汉字当作中国字的任何中国人(为求精准,特指以下任一: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手;实际上,这两者以及许多其它我们至今仍然使用的西方名词之翻译,都是来自幕府末期到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家。这仰赖极深厚的汉文学识,才有办法从数万个汉字之海当中,捞取出适当的字引以为用。「社会」、「经济」也都出自这些维新思想家之手。

那个年代,有兼具汉文学识与西方视野的日本维新思想家,所以有这些译名可用,那现在呢?国文课,要嘛是笔者的年代,教那些风花雪月一味崇古;要嘛是古文比例改少後的这些现代国语,除了文学界还会去创造一些拗口的新词之外,根本看不到这个语言有什麽扩展性。所以,要国家教育研究院或是什麽官方单位拿出「民主」「社会」「经济」这种等级的译名来因应资讯时代,恐怕也是缘木求鱼。

以这个角度来讲,就会面临下一节的次要因素,但由於本节的主因太过内化,所以所谓的次要因素却会成为大部分的表徵。

次要的因素:依附心理

既然没有能力自己做,那当然是想办法抄了。可是汉字系统如此特殊,找谁抄?当然是找血缘最近的,想办法挪用之。

如果说汉字系谱本身是个 repo,那简体中文,绝对是一个伟大的 fork。当初主事者有胆识也有动能,将整个 repo fork 出去,就算反向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严重不足,他们也在所不惜。於是乎,亲不见爱无心只是小事,微风甚至能吹动我的头发。这是政治选择,就算略有权威性,这个 fork 的使用者也已经超过原本的 branch 的使用者了,所以成为一个主要社群,这无所谓。

但笔者认为,过度引用简体社群的翻译,是我们这个 branch(正体中文)的瓦解的病徵。这个 branch 缺乏有肩膀的人来做标准化,而他们自以为的标准化实际上只是自我满足,没有与使用者一起形成标准本身的生态系。使用者也因为教育体系设计的因素,没有足够的追本溯源能力,建立甚至倡议合适的翻译名词,最後当然流於人云亦云,甚至 words 开启简体书档按个简转繁之後就准备成书的歪风。

但真的要这样说,恐怕也太严苛了。笔者的论点,似乎过份强调形式主义,若是国内出版社没有引进原先简体的着作,恐怕有些优良的科技知识就难以流入,实质上就算没有符合我所描述的正体中文形式,也是真正在为国内的科技社群做出贡献,总的来说也好过我的这些批评。那到底该怎麽办呢?

未解

文化甚至政治等级的问题,复杂度远远超过一般资讯技术的问题,应属必然。笔者认为正体中文科技写作本身过於小众,且认定现状是病徵而主张病识感的言论者,除了笔者之外应该也不太多。那也许,也只是再次显示笔者的悲观思考而已。

只是,强如拉丁文,主宰了接近一千年的欧洲书面共通文,也都会凋零。尽管技术相关的动能仍在,但若是正体中文本身衰老下去,铁人文的这些正体中文书写也都会慢慢丧失时代的意义吧。想到此节,还是难免悲哀。

回顾自己的铁人轨迹

说到正体中文写作实在很难平静下来,但这里还是姑且拉回来好好收尾。

2017 年的跨界的追寻,当时比较热血,不太屯文章,每一个系统呼叫都以一天的时间准备,就像不戴氧气瓶浮潜,当然是一下潜还没看到什麽就得浮上。

2018 年的与妖精共舞,以打造 Golang 版本的 binutils 为目标,但实际上,Golang 的工具链内部就有许多 ELF 工具,我到了该系列结束之後才发现这个事实。说来惭愧,实在是不知道该系列连载之初,有多少前辈在冷笑我的无知与不做功课。

11th 的入吾 go 中,该系列到头来,整个 Golang 的标准函式库还是大多无缘窥见,而更在结尾的第三十天留下数十个关於执行期的疑问。说老实话,至今,尽管我能够偷偷挪用 Golang 执行期的部份功能充当 Hoddarla 核心功能,当初的疑问列表仍然有超过一半是现在的我无法回答的。

至於这次的 Hoddarla 系列呢?笔者自以为投入的时间比前面这三个系列都还要多,技术上的来回测试、书写上的校订都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力气,确实这次是比较没有以往的那种遗憾,但还是有些小地方不太满意。完美果然是难以企及,即使只是自己的标准。

从学生变成社会人再变成更老的社会人,未来再回首,我应该会相当庆幸今年也参加了铁人赛的吧。也应该,会相当庆幸自己曾经愿意付出这些时间整理 Hoddarla 专案,它代表了笔者的母语与回不去的梦境;也因此是一种反抗。

我们都是星尘,或许有些较亮而有些较暗,但我总觉得再这样下去,谁也无法逃离科技黑洞的视界里的潮汐力。为了这份反抗心,我想我需要再读一些卡谬与沙特,才有办法更完整地呈现自己的反抗。

最後

终於来到这次铁人赛真正的最後一个段落了。

感谢所有一同见证 Hoddarla 专案的读者,虽然我很明白不会有多少人真的去 Github 下载原始码来玩,但还是很感谢。但真的很简单!加上 clone 只需要六行指令,普通算力的电脑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建立完整个环境,以及最後的超简单命令列。

昨天已经讲了许多 Hoddarla 专案的结论,所以今天是关於这次铁人赛本身。不得不说,时隔两年,没有想到这次的铁人赛会如此激烈,优良的系列俯拾即是。原本笔者苦心经营,希望能够有机会一拼冠军;但客观来说,笔者呈现的内容是以专案为主,本身没有什麽普遍的技术供他人学习,单论系统的实用性也不大,相比於其它言之有物的系列所能带给读者们的职涯、技术、概念上的提昇,真的只能说看来我该让贤了

但比起争冠,笔者更向往的是出书。是以最一开始就先规划了架构,随着系列文一日一日的贴出,都使用章节作为分类,其实也是因为笔者企图将 Hoddarla 专案初试啼声的轨迹做得越像一本书越好。结果到头来,就算扣除所有引用的命令列执行结果,纯计算中文字应该也逼近 20 万字之谱。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自己是达成了一点点东西,但要出书的话可能还是太困难了吧。

曾经在 Hacker News 看到某先进分享撰写技术书的感觉,他说那样的体验总是在耗尽(burnout)与拖延当中来回,但每每完成之後,又会不合理地怀念起那种感觉,而亟欲提笔下部作品;笔者显然没有这麽高尚,历经一年半的努力,实在是非常疲劳了。回顾总览过 Hoddarla 本身的技术债与规划未来目标之後,若是将可调度时间的 50% 用在执行上面,也得排到 2025 年底。我想明年顶多报个自我挑战组吧,研究一些对於 Hoddarla 专案接下来的发展有益的技术,或是也很有可能看些关联性不大的?都未设限,总之得休息一阵子再说。

感谢组内的夥伴,我知道有人因我的职权霸凌而来阅读这个系列,希望你们不要以为我上班都在打混做这个专案;事实上,我只有开会的时候才偶尔挪来做。

感谢 int10h 与 ycliang 两位铁人。虽然铁人赛团体内的连结不强,但我们都是晶心壮士。

特别感谢友人阿 Jay,分明不是主点作业系统技能,也不熟 RISC-V 和 Golang 这双轴线,却仍是一篇一篇逐字逐句协助校订,挑出超过 20 个错字;如果本系列文有帮上什麽忙就太好了。

特别感谢 Jserv 老师,尽管从来没有正式从他手上拿下任何一分,但如果不是他引领笔者跨过开源软件之门,想必我只会在另外一条世界线比现在更为平庸地活着。以这个意义来说,也要再次感谢友人阿 Jay,要不是他分享 Jserv 老师的课程,笔者根本没有任何机缘接触到相关的技术。你是真正的贵人。

分享个趣闻:印象中 Jserv 老师当年也有出题目给旁听生,笔者负责的是对 pcmanx 专案的贡献。当时上台报告成果时,只是多感谢了他几句,他便连忙喝止:「喂,只是一个 patch 而已,你不要在那里发表得奖感言啊!」

最後,特别感谢爸妈老婆,感谢他们的支撑,以及他们听到专案名称为予焦啦之时脸上的微笑。

以 Hoddarla 1.0 release 为目标,我们之後再会吧!予焦啦


<<:  Day-26 手把手的手写辨识模型 0x1:资料集整理

>>:  [Day 27] - 『转职工作的Lessons learned』 - Cube.js(III)

Siemens EDA 线上研讨会 - 车用半导体设计 !

https://www.digitimes.com.tw/seminar/mentor_202105...

[Day 17 - npm] 哆啦A梦有百宝袋,我有套件管理工具npm

前端的社群发展愈来愈蓬勃,延伸出各式各样基於 HTML、CSS、JS 的开源套件,像是 Bootst...

Day 13 Section Summary

Implement audio wave generator using the Mbed API ...

[Day29] 部署网站 - 我与 ASP.NET Core 3 的 30天

一般来说,发布ASP.NET Core的应用程序部署到服务器上会经过以下动作 将发布的应用程序部署到...

【Day 3】Google Apps Script - 建立 Apps Script 的三种方式

建立 Apps Script 的三种方式 。 今日要点: 》建立 Apps Script 专案 》...